作者以开阔的视野、富有感染力的笔墨,呈现民国背景之下,种种被遮蔽的历史真相和细节。《民国那些范儿》对民国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,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内容进行了深度的释解,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,又不胜唏嘘,扼腕浩叹。同时,《民国那些范儿》独辟蹊径,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,表现其鲜明的个性,将真实的历史现场还原,让读者自我抉择,时人风骨,惟君自现。
胡适:言动出于常轨,大儒堪忍重负 给后进“指示一条应走的路” “你还是多管管正事吧” 被骗参加总统候选 “胡说”与“著作监” 现代版“三从四德”之首倡者章太炎:民国祢衡,“疯子”傲世 “流血从我起” “我是有神经病” “袁贼烧死矣” “上海人都知道我是章疯子” 史上第一个登报征婚的人 黄侃:末代醇儒,才与天高 “好酒好菜,放马过来” 胡适“往哪里去” “今天天气黄不到” 名师与高徒的转换 三十不发文,五十不著书 “恃才泡妞”钱玄同:性格教授,疑古宗师 纸上“双簧戏” 《狂人日记》催生始末 “钱二疯子” 从不判卷的教授刘半农:“教我如何不想她” 中学肄业的北大教授 发奋读成“国家博士” “教我如何不想她” “我写的都是骂人的,你敢登吗” “我不希望她缠足吃苦头”赵元任:专精他业的语言大家 就喜欢琢磨 语言就是个“好玩儿” “中国的舒伯特” “言有易,言无难” 新人物的新式婚姻吴宓:严谨治学,耿介做人 备课是个“苦力” 上课颇有欧美之风 “那不是听报告,简直是看演出” “无情无理无法无天”王国维:钻研学问无穷尽 人生如钟表之摆 做学问的境界 “文化神州丧一身” 先后得贤妻陈寅恪:“教授的教授” 一颗真正的“读书种子” “教授的教授” “听他的课,简直是一种享受” 天作之合,情深意笃,钱穆:一代儒宗,最后的大师 “胡先生又考证错了” “一生为故国招魂” “吾乃国文教师,不必识英文” “枯桐欣有凤来仪”刘师培:激烈的少年大师, 激烈派第一人 少年国学大师 一个人的“革命” “惧内泰斗” 刘文典:亦癫亦狂亦君子 “蒋介石一介武夫耳” “只吃鲜桃一口” 狂傲有如辜鸿铭梁启超:革命先驱,国家脊“梁” “杀几个一品大员,法即变矣” 从共和派转向立宪派 “吾爱孔子,吾尤爱真理” 一纸电报点燃“五四运动” 相知相惜不相娶,蔡元培:一代宗师开教育先河 “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” “从明天起照常上课” “你的事,我一直记着” “离职风波” 三次婚姻苦与乐梅贻琦:大学真谛在大师 “没人愿意倒霉(梅)” “你看怎样办好” “把12用2除一下” “青年人要能忍耐,回去教书”蒋梦麟:开辟现代大学之路 北大“功狗” “郭子仪第二” “家是我痛苦的深渊”梁漱溟:永远剔透的良知 “特务们,你们还有第三颗子弹吗” 不是“学问之人”,而是“问题中人” 回归道德乌托邦王国 仓促结婚细致恋爱冯友兰:有时直上孤峰顶 演绎不着实际的形式的逻辑 “我毕竟依附在祖国的大地上” “我做完了我要做的事,你也会的” “一辈子从来没有买过菜”潘光旦:寂寞鸿儒,强国优种 “增益民族品性中刚劲的成分” 教授“完全是赚钱机器” “我的方法也有问题”张元济:为中华文明“续写” “此是良田好耕植” 在商言商的政治哲学 送中文打字机参加世博 当了一回没油水的“肉票”李济:甲骨文的发现者 从清华到哈佛 80年前第一锄 文物在哪里,人就在哪里叶企孙: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“事关抗日”,极力支持 与“三钱” 大师的“专职”提携者